曙暮光
定义
当太阳没入地平线以下时,阳光仍可照射到大气高层,随着太阳没入地平以下角度的增大,受不到照射的大气层次越来越高,因为大气分子数随高度以指数递减,所以天空散射光越来越弱,致使地面照度越来越小。由太阳上沿在地平线处至太阳实际中心位置在地平线以下的某个位置所经历的这段时间叫做曙暮光时间。
成因
分类
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6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
民用曙暮光
在早晨,开始于太阳的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结束于日出的时刻;在黄昏,开始于日落,结束于太阳的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
最明亮的恒星,包括行星,能在民用曙暮光之中被看见;像金星,很早就称为“晨星”或“昏星”。在这个时段仍然有足够的阳光,所以有许多的活动可以继续在户外从事,而不需要人为的光源补助。民用曙暮光也可以被描述为照明充足的极限,在早晨是民用曙暮光始,在黄昏是民用曙暮光终;在良好的天气状况下,地球上的景物仍能被清楚的分辨出来,地平线能清楚的看见;在大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没有月光或其他的照明时,只有最明亮的星星能被看见。
航海曙暮光
红色曙暮光是当太阳
这时水手能利用知名的星来确认视域,并能看见的地平线作为参考。这个周期结束于黄昏,或是开始于黎明;也是在日出点或日落点附近地平线的照明使景物难以辨认的时刻。(通常在日出的黎明是指黎明之前,在日落的黄昏是指黄昏之后)。
在开始的时候,在黎明,或是在黄昏,航海曙暮光结束之时,在良好的大气条件下,没有其他照明的情况下,地面景物的大概轮廓仍是可以区分出来的,但是精细的户外活动则已不可能,地平线也已经模糊不清。航海曙暮光有军事上的考量,在计划军事行动时,会被考虑和使用。
天文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是当太阳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由高层大气散射进入低层大气的阳光。通常,天文曙暮光是天空不再被太阳照亮,并且黑暗得使所有肉眼可以看见的天体得以逐一呈现。
多数的临时观测人员都会考虑天空充分黑暗的天文曙暮光的极限,
在观念上,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视亮度是6等──要等到太阳在地平线下18°以后才能看见,而在凌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下18°以内时就会消失不见。但是因为光污染的缘故,在有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可能连4等星都没有机会看见,在任何时间都不用提曙暮光了。
特征
在极圈内,夏天会出现24小时的白天,曙暮光也会持续达一个星期以上(在极区的春天和秋天)。
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的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和观测者的地理纬度有密切的关联,在北极和南极的地区,曙暮光至少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冬至的前后各一个月在极区没有曙暮光);在赤道,日夜转换间的曙暮光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是因为在低纬度的地区,地球表面的运动几乎是垂直于观测者的地平线,因此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各种曙暮光都是直接且快速的穿越而过。
而当观测者在靠近北极圈或南极圈的附近时,地球表面的运动是以低角度朝向观测者的地平线,因此观测者穿越各种曙暮光区域的时间就会比较长久。在温带地区的纬度上,在昼夜平分点与前后的时段,曙暮光的时间较短,在冬至前后的时间稍长,而在春末和夏初的曙暮光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