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
概述
闽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南部,干支流流经32个县市, 总流域面积60 992平方公里,约占福建省总面积的一半,被福建人民称做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武夷山脉杉岭南麓,全长541公里,流经35县市,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上游有沙溪、富屯溪和建溪3大支流。由水口镇入福州市境,在福州市境内150公里,经闽清县、闽侯县,在淮安分为南北港,北港称闽东,南港称乌龙江,两江环绕南台岛后汇合于马尾港,向东北方向流经闽安峡谷,在亭江又分南北2支,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台湾海峡。
闽江是一条既秀丽又雄浑的河流,两岸青山如黛,风景宜人,尤其福州至闽江入海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沿江有金山寺、江心公园、罗星塔、金刚腿、青芝百洞山等名胜古迹。闽江水力资源丰富,而且水量变化较少,即使在枯水期也有较多的水量。含沙量在全国几条大河流中也是最少的。水口水电站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闽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森林和毛竹蓄积量丰富。主要矿产有煤、铁、石灰石、硫铁矿、重晶石及钨、铌、钽等有色、稀有金属。闽江下游沿岸风光秀丽,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
历史记载
闽江早在先秦时代闽江就有水上航运活动。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闽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水上交通促进了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闽江上游有“绿色金库”之称。由于生态环境优越,林木生长迅速,树木种类繁多,仅木本植物就有1 200多种,其中用材树种有400多种。尤其是杉木,为全国最多。闽江中下游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四乐厝,四乐厝,鸟都飞不过。”原来坐落在闽清县坂车镇坂中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四乐厝轩,占地24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 352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民居。
自然地理
闽江流域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降低,最高一级为武夷山、杉岭和仙霞岭组成的闽西 北大山带。武夷山脉北起浦城,向西南延伸至闽粤交界,蜿蜒于闽赣边境,海拔700~1 500 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 158米,为流域境内最高峰。河流流经地区由于构造和岩性的不同, 以 及外力作用的差异,河网呈格子状,河谷盆地似串珠状,形成内陆地区的河谷盆地既与狭谷相间排列,又与山地丘陵相交错。沿海地区则是低山、丘陵、平原,福州平原面积489平方公里。
水文
闽江流域1998年6月12~24日降水量等值线图闽江流域降水丰沛,水量与黄河流域的水量相近,居全国第七位。流域年径流总量达623.70亿立方米,径流年际变化比较稳定,为重要水运通道。闽江源短流急,平均约三年就要发生一次超2万立方米每秒的较大洪水。中、上游滩多水急,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641.8万千瓦,占全省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的60%。可开发水力装机容量约468万千瓦。目前闽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型水电站 23个,装机容量达316万千瓦。其中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电站。
闽江流域常见的暴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5~6月的梅雨,暴雨中心多出现于武夷山 脉、杉岭山脉和仙霞山脉的迎风面,一天最大暴雨量可达200~400毫米。另一种类型是台风 雨。登陆或影响的台风最早出现于5月上旬,最迟出现于10月中旬,以7~9月最为集中,占总数的80%多。台风暴雨中心多出现于闽江中下游地区,一天最大暴雨量可达300~500毫米 。
形成原因
闽江流域闽江洪水就暴雨成因而论,主要有梅雨型和台风雨型两种。梅雨型洪水是中纬度天气系统和 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锋面暴雨所形成的,出现时间一般是4~6月, 谓之前汛期洪水。台风雨型洪水是由台风天气系统的暴雨所形成的,出现时间多在7~9月, 谓之后汛期洪水。因此确定闽江流域以4~9月为汛期。
由于陆海之间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夏半年湿润多雨,冬半年干燥少雨,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及地域分布是造成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
研究成果表明:闽江干流大洪水主要来源于建溪和富屯溪,两溪洪水不但洪峰流量大,且洪 峰常同时汇入闽江干流;其他支流洪水则不同。闽江历史上灾害性洪水自公元767年起就有记载,明朝以后记载较详,据统计大水入福州城 的年份有1485年、1518年、1609年、1641年、1646年、1713年、1720年、1816年、1877年、 1886年、1900年、1948年 等十几次。近50年又出现过1952年、1961年、1962年、1968年、1982年、1984年、1992年、 1998年八大洪水。闽江干流竹岐站洪峰流量达25 100~33 800立方米每秒,与黄河历史最大洪水流量相 近,可见闽江洪峰流量之大。
据记载,1948年6月洪水,福州市除仓前山、于山、乌石山等少数高地外,整个市区一片 汪 洋,浊浪滔天,义洲一带水深达6~7米,前后历时6天。几十万居民身困泽国,千人丧生。
防洪
自1953年福州防洪大堤建成后,又根据实测洪水系列资料及其分析成果,对防洪大堤及时进 行了加高加固,同时不断提高实时洪水预报技术水平,福州人民得以一次又一次战胜洪水灾害,实现了长治久安。据估算,1992年福州免受洪水灾害的直接损失在43亿元以上。19 98年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福州市区100多万居民安然无恙。福州防洪堤保障了福州经济建设成果,屡次创造了历史奇迹。
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是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武夷山脉加强了夏半年暖湿空气的降水,因 而在流域河源地带形成了高雨区,建阳市坳头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 672毫米为全流域 最大值。随着流域地势高程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年降水量也随之递减,闽江下游地区则为低雨区。长乐市梅花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 189毫米,为全流域最小值,两地相差超过一倍。全流域降水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汛期(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
支流
南平以上:
沙溪、富屯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建溪。
南平以下:
尤溪、古田溪、梅溪、大樟溪。
2006年4月5日,闽江源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量分布
全流域由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总量424亿立方米,占全流域降水总量的40.7%。由降水形成的 土壤水和地下水总量619亿立方米,占全流域降水总量的59.3%。全流域河川年径流量586亿立方米,其中由地下水补给的基流量162亿立方米,占全流域降水 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6.1%和15.5%。全流域蒸发总量457亿立方米,占全流域降水总量的43.8%。
闽江流域径流深分布,在武夷山主峰附近多年平均年径流深达2 000毫米,为全流域最大值 , 在武夷山脉形成了闽北径流丰水带。随着山地高程递减,径流深也随之减少,至沿海地区只 有600毫米左右。
流域治理
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流域治理之本在于保护水资源闽江流域天然水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衡,由 此形成了缺水季节和缺水地区。气候季节性干旱会波及全流域,在此期间主要靠流域天然动态蓄水量的补给和蓄水工程的供水,来维 持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以及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等基本要求。但由于闽江流域森林植被几度受到破坏,从而不断削弱了流域天然动态蓄水能力,水工程可利用的 河流基流量也不断减少,效益受到影响。
闽江流域保护水源的主要系统:一是保护和增强流域天然蓄水功能,切实保护自然植被,大力植树造林,促使更多的地表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丰富河流基流量;二是保护和兴建蓄水工程,拦蓄更多的地表水,使之细水长流。
从自然因素分析,保土首先要保水,保不住水,就保不住土。闽江流域水土流失估算成果, 从1958年后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增大了水的流失,平均每年57亿立方米,随之增大了土的流失 ,平均每年250万吨。因此说保护水源不但保护了土壤资源,而且防止了土的流失所带来的 种种危害,诸如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业生产,河道淤积,影响通航和行洪,水库淤积,影响水库寿命等。森林植被不但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阻滞地表水方面的作用也很 明显,从而对洪峰流量也会起到削减作用,对防洪有一定好处。
防治污染,保护水质也是闽江流域的重要任务。目前已利用的水源不但不足,而且水质污染 日益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污水和农业高残留的农药的流失。全流 域已设立水质监测站30处,开展常规、生化、毒物等30个项目监测,在局部河段时有检出超标的项目。控制水质污染的根本,在于治理污染源,工业要结合技术改造,把废水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城市要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农业要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