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滋
海市与海滋的区别
但提到海滋,世人却知之不多。海滋是与海市不同的一种自然景观。它多出现于风停枯潮的晴日,届时只见海天融为一体,远望舟楫如游空中,岛屿形状亦变化奇异:或似跃至空中,或两端翘起,或上下分离,面貌全非,扑朔迷离。此景只限在海域中发生,持续时间较长。海滋现象常多出现在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季节,在冬季出现非常罕见。
海滋与海市的区别海滋与海市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海滋是当地的实体物由于平流雾中所含水质点的光散射作用而发生的态势形象的变异;海市是异地的实体物由光线折射而来的映象。为什么人们对海滋知之甚少?主要是认识上的偏误所致。因为历史上有不少文人欲观海市不得,常将偶尔所见的海滋误描述为海市。由此,长期以来, “海滋”一词只限于渔人口间相传,常人闻之者甚少。明人袁可立在 《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并序》中记的是如下之景: “登楼披绮疏,天水色相溶。……峭壁成广阜,平恋秀奇峰。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这可以说是目击之作,他所描述的是实体物形象的异变,正是海滋景观。
争议
人们对海市与海滋的鉴别,长期以来存有争执。1988年6月17日在山东长岛海域曾出现一次长达5小时之久的海滋景观,当时还因鉴别是海市还是海滋而发生过一次学术争论。海滋一词正式入传始于1984年,山东长岛县志办公室在修志调查时从渔人中所得,记入了 《长岛县概况》。1985年, “海滋”被收入了 《山东各地概况》。1988年, 《人民日报》将长岛海域发生的海滋景观向国内外作了多次报道。从此,前往长岛观看海市与海滋的旅游者迅猛增加,两年间年度客流量由20万人次猛增至1OO多万人次。2006年5月7日11时40分至16时,在山东蓬莱海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以东海域上空,首次同现海市蜃楼和海滋奇观,这两种海上奇观持续时间很长且十分清晰,10万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这一天象奇观。
相关报道
2009年11月2日,由于天气骤然变冷,山东省威海市海上公园海域和小石岛海域分别出现海滋奇观。这天上午,在海上公园海域刘公岛南侧海平面上出现一处处飘忽不定的小岛,小岛北侧是一艘大船,好像停靠在岸边的客轮。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小岛的位置和形状也开始发生变化。下午16时许,小石岛西部海域附近也出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一些移动的景物。其中最明显的是两栋类似楼房的建筑物矗立在海面上,在楼房北侧海域,隐约可见两座山脉在海面上漂浮不定,令人叹为观止。 据了解,此次海滋是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从而形成了岛屿等变幻画面。
2010年12月14日上午,烟台蓬莱市海域出现了海滋现象。上午10点,从海边向北方望去,
只见海中长山列岛部分岛屿两头翘起,变幻成各种形状,这一景象大约持续了1个多小时。海滋现象常出现在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季节,在冬季出现非常罕见。
2010年12月15日下午,大连开发区海滨出现罕见海滋奇观。“海滋”的景物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海面上空气层生成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海滋与海市蜃楼、平流雾被并称为海上三大奇观。 新华社发
最近的一次海滋出现,发生在2009年11月2日。由于天气骤然变冷,山东省威海市海上公园海域和小石岛海域分别出现海滋奇观。这天上午,在海上公园海域刘公岛南侧海平面上出现一处处飘忽不定的小岛,小岛北侧是一艘大船,好像停靠在岸边的客轮。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小岛的位置和形状也开始发生变化。下午16时许,小石岛西部海域附近也出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一些移动的景物。其中最明显的是两栋类似楼房的建筑物矗立在海面上,在楼房北侧海域,隐约可见两座山脉在海面上漂浮不定,令人叹为观止。
据了解,此次海滋是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从而形成了岛屿等变幻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