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article冻伤(frost bite)是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受冻造成的组织损伤。当环境气温在零下 10—20℃以下,机体的局部温度下降至组织冰点(零下4一5℃)以下,可引起组织细胞冻结和皿液循环受阻并造成机体的损伤。
其症状,可分全身性(或称冻僵)及局部性两种。局部冻伤,按受伤程度又分为一、二、三度。可采取复温法治疗。冻疮则指非冻结性冻伤,一般是在低温(常在组织冰点以上)潮湿条件下引起皮肤血管痉挛所致的组织损伤。
多数冻伤是以可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做好防冻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①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耐寒锻炼,例如组织部队爬山、滑雪,跑步等,坚持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和擦浴( 应从热天开始)。②掌握冻伤规律,抓住防冻重点,例如容易发生冻伤的天气,主要是冷天和大风天,特别是气温骤变的天气;易冻部位,主要是身体暴露部位和肢端,如手、足、耳、鼻、颜面等;易发冻伤的时机,多在战士单独执勤、特别是在站岗放哨时往往站立不动,或执行紧急任务时的分队等。掌握好以上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实践证明是可以减少或防止冻伤的发生。③加强行政管理,做好物资保证。落实防冻保暖措施,入冬前维修门、窗、火炉、火墙,草垫。衣着应温暖不透风,且松紧适度,鞋袜不能过紧。④积极改善伙食,饮食时间合理安排,间隔不宜太长,注意质量,并保证吃热食。⑤运送伤员途中注意防寒保暖。切忌立即用火烤或用雪擦受冻部位。
(二)战士或个人防冻应做到“七勤”“六不要”即:勤进行耐寒锻炼;勤准备防寒物品;烤换鞋袜、鞋垫,尤其是“汗脚”的更应注意;勤活动手足,揉搓额面;勤用热水烫脚;勤互相督促;勤交流防冻经验。不要穿潮湿,过紧的鞋袜;不要长时间静止不动;不要在无准备时单独外出;不要赤手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不要用火烤,雪搓或冷水浸泡受冻部位;不要酗酒。
长期驻防寒区的部队,历年都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冻经验,只要把这些措施和经验认真重视,勇于实践,就能取得在严寒时的行动自由。
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水的温度要护理人员的手能忍受(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离去接受医疗时,不要解冻.外伤(如行走)可进一步加重解冻组织的损害,若再冷冻肯定会严重受损,但被冻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组织的损害越大。若受冻部分不立即解冻,则应轻轻地清洁,保持干燥,用无菌绷带保护,直至温暖解冻,这种较为稳定的办法是可行的。病人可服400mg异丁洛芬(ibuprofen),若可能应全身保暖。
在医院内进行总体检查期间,应迅速将肢体置于大容器内温暖,水温保持在38~43℃。回暖后,微波测温,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用于检查周围循环,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预防感染很重要,若坏疽是干的,感染不大可能。但湿性坏疽,像浸泡足一样,可能被感染;应该应用抗生素.若免疫接种不是最近进行的,则应给予破伤风类毒素。
温暖后,肢体应保持干燥,暴露于暖空气中,尽可能做到无菌.大多数病人有脱水和血液浓缩;应口服或静脉滴注补液,并恢复电解质到正常水平。可采用的内科疗法并不一致,但目标是恢复循环,使细胞损害减至最小。最有效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异丁洛芬和丁咯地乐(buflomedil).较强力的动脉内或静脉内给药以及化学或外科方法的交感切除现已很少应用,但对晚期灼痛还是有用的。营养和精神状态需要特别关心,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因为黑色硬壳常可脱落而留下活的组织。"正月冻伤,七月手术"是一句正确的格言。最好的长期治疗是漩涡浴及浴后轻轻擦干并休息。对冻伤后长期持续存在的症状(如麻木对寒冷过敏)尚无治疗办法。
1.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进行耐寒锻炼。从夏天开始即用冷水洗脸、洗脚等。
2.及时吃饭,并注意食物质量。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如油类、肉类等。
3.用辣椒秧煎水常洗手足可以预防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