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article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象百科

大雪节气

更新时间:2024-06-15点击次数:

大雪节气

时间: 2014-12-06 16:07:21 来源:陕西威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上为冬季第三个节气。
目录
  • • 概念
  • • 气候
  • • 形成
  • • 形状
  • • 彩雪
  • • 谚语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概念

大雪

【大雪】(Heavy Snow)(1)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上为冬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255°至270°的一段时间(约14.8天),每年12月7日(或8日)开始至12月21日(或22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22°44′S移至23°26′S,狭义上指大雪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255°的时刻,即12月7日(或8日)。古代大雪分为三候: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雪盛矣。”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有积雪。

(2)降雪强度较大的雪。我国气象学上规定: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距离小于500米,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0毫米。

气候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并无冻结现象。

形成

水汽条件对形成大雪十分重要

水汽条件越好,雪花也会越大。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空中的水汽条件比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雪范围和降雪量要比湿度小的北方地区大,有时漫天飞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一场大雪曾达到了52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强冷空气过程容易形成大雪

天气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否则即便高空有雪,到了中低空,因为温度高于0℃,也会在空中融化,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每年因我国北方较早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北方地区先有降雪。但我们知道,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范围深厚的云层才是孕育大范围降雪的地方,那些步伐稳健的寒潮或强冷空气的南下,为出现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温度条件。强劲的干冷空气把大范围的暖湿空气抬升到凝结高度,制造了宽广深厚的云层,往往使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

需要指出:空中的温度在0℃以下并接近0℃时,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很容易使许多雪花互相联结起来,形成较大的雪片,以湿雪的形式降落下来。这进一步说明了,"鹅毛大雪"既不是高纬度严寒地区、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的专利,也不是严冬1月的专利。

在我国处在偏冷周期时,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仅在北方,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大雪天气也是十分正常。80年代以来我国转入了偏暖周期,但并非偏暖周期的个别年份中就没有强冷空气。只要有稳健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即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会出现鹅毛大雪,如2003年11月6至7日,北方数省市的大雪过程。

温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小,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几乎肉眼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之为干雪。

大雪不是高寒地区的专利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偏暖周期,鹅毛大雪在许多地区比较少见了。在人们的想象中,好像只有在高纬度的严寒地区,在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才是"鹅毛大雪"的故乡。

我们在描述冬天的寒冷时,有时爱用“鹅毛大雪”来形容。说到鹅毛大雪,往往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鹅毛大雪是高纬度严寒地区的产物,而实际上并不是越寒冷就越容易形成鹅毛大雪。这里我们不去细说雪花具体的形成过程,只是大概地说说形成大雪的相关因素。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查明千差万别的雪的结晶形式以及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中气温的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雪花多次合并形成雪片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单个雪花,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甚至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我们见到的从天空中降落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

形状

人们很早就留意雪花的形状。中国西汉时代的韩婴就发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即雪花是六瓣、六角形的。雪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但每一片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丽,也是给我们出的一道课题。那么雪花为什么多为六角形呢?

雪花的形状,涉及到水在大气中的结晶过程。大气中的水分子在冷却到冰点以下时,就开始凝华,而形成水的晶体,即冰晶。冰晶和其他一切晶体一样,其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具有自己的规则的几何外形。冰晶属六方晶系,六方晶系具有四个结晶轴,其中三个辅轴在一个平面上,互相以六十度角相交;另一主轴与这三个辅轴组成的平面垂直。六方晶系的最典型形状是六棱柱体。但是,当结晶过程中主轴方向晶体发育很慢,而辅轴方向发育较快时,晶体就呈现出六边形片状。

大气中的水汽在结晶过程中,往往是晶体在主晶轴方向生长速度慢,而三个辅轴方向则快得多,冰晶多为六边片状。当大气中的水汽十分丰富的时候,周围的水分子不断地向最初形成的晶片上结合,其中,雪片的六个顶角首当其冲,这样,顶角上会出现一些突出物和枝杈。这些枝叉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会分叉。次级分又与母枝均保持六十度的角度.这样,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每片雪花在整体上虽然都是六角星形的,但在细微形态上却有很多差别。有人专门收集过不同形状的雪花,竟发现有六千多种不同的细微形态的雪花。

雪花从空中飘落时,为什么能保持六角形的形态呢?科学家们发现,雪花在空中飘浮时,本身还会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环绕对称点进行的,而这个对称点正是最初形成的冰晶,这就是保持雪花形态在飘落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因。

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不过,在极地,有时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不足,湿度极低,水汽结晶过程十分充裕,冰晶最终能形成六棱柱状的标准形态。因此,在极地区,有时就能看到降下来的雪不是片状的雪花,而是一些六棱柱形的雪晶。

彩雪

粉雪

自古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雪是白色的。可你能想到吗,世界上还降过各种颜色的雪呢?

1959年的一天,在南极的上空,突然乌云密布,接着刮起了一场大暴风。暴风过后,飘起了红色的大雪,那雪像鲜血一样的鲜红。

人们在南极见过红、黄、绿、褐等颜色的雪。

这些彩色的雪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这是藻类植物在作怪。它们不怕冷,可以在雪地里生长。植物学家们根据藻类植物的颜色不同,把它们分为蓝藻、绿藻、黄藻、红藻、褐藻。彩色的雪,就是这些藻类植物被暴风刮到高空,和雪片相遇,粘在雪片上形成的。

当然,其他的生物或非生物也可能形成彩色的雪。

1892年,意大利曾下过一场黑雪。这是因为亿万个像针那样的黑色小昆虫,在天空中飞翔,结果沾在雪里降下的缘故。

1962年,苏联下过黄而略带红色的雪。雪后地面好像铺了一层黄红色的地毯,十分美丽。这是风把沙漠里的沙尘带到高空,然后扩散到遥远的地方,同雪花夹在一起落下来而形成的。

此外,挪威下过一场黄雪。那是由于一种松木的锯末被风卷到空中,然后同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苏格兰也下过黑雪,那是由于一些燃烧不充分的煤烟粒,大量粘在雪花上,把白雪染成了黑雪。

总之,雪的“本质”还是洁白的,看似神奇的彩色雪,只是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玷污而形成的。

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可能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
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预兆来年丰收。比如: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
◇大雪纷纷是丰年(川)
在山东和吉林有这样一句谚语:“雪落高山,霜打洼地”,类似的谚语在安徽、江西、广西、河北、河南等盛区均有。其他有关雪的谚语还有: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鲁)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赣)
◇落雪是个名,融雪冻死人(赣)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晋)
◇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收(川)
◇冬雪回暖迟,春雪回暖早(浙)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苏)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