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象指数:能否更上一层楼?
上个世纪末,气象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开发生活气象指数。从最初只有感冒、穿衣等简单的几个指数,到如今各种新奇的指数层出不穷,这中间经历了十几年时间。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原中央气象台台长李小泉曾是中国天气网多个生活气象指数研发的顾问。面对近年来生活气象指数的蓬勃发展,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在铺开推广,现在应该进入一个逐渐筛选、归纳、总结和提高的阶段。”
从事气象工作超过半个世纪的他,言语中流露着一股极大的真实和诚恳。
本期嘉宾:
李小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经典语录:
“以前我们是在铺开推广,现在应该进入一个逐渐筛选、归纳、总结和提高的阶段。”
“对于发布的生活气象指数中的明显错误,却没有人提出,说明人们对气象指数没那么关心。”
“是时候进行梳理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预报员们还只是依赖经验和手工分析的天气图来做预报,那时普通老百姓对于气象的全部了解来自于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和从父辈处流传下来的谚语。每天听听是否刮风下雨,气温多少,望望天,看看云,就这么过了下去。
那时李小泉作为许多预报员中的一名,工作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预报的准确性上,“最高气温应该报多少,最低气温多少,降水量多少。”他们的工作就是尽量减少预报和实况的误差,但至于老百姓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预报,他坦言,“那时候考虑得不多”。
随着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务的意识开始崛起。从上个世纪末起,服务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被列入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95年2月,北京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气象台。在它的带动下,各省随后也纷纷成立了各自的专业气象台。与气象台不同,专业气象台更多地强调公众服务和行业服务,从便于理解、便于使用的角度出发开发气象服务产品。最早的生活气象指数就是诞生在这里。
从简单的感冒、穿衣等指数,到如今各种新奇的指数层出不穷,这中间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夜间防盗指数、商场客流量指数……据粗略统计,如今全国各地的生活气象指数已超过50种,覆盖全国两千多个县。
虽然如今大多数人对于一些生活气象指数已经耳熟能详,但知道它们制作过程的人并不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赵鲁强解释,这些指数是对每天各天气要素的实况和预报进行再加工,结合各气象因素对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影响程度,把指数的相关要素带入设定好的计算公式中去,再将结果细分成不同等级,制成指数化产品,“整个过程好比做函数题”。
与普通的天气预报不同,生活气象指数虽然也要将每个时段的天气现象、降水、气温、气压、湿度、风力和风向等气象要素考虑在内,但它并不直接表现这些要素,而是通过综合考虑气象要素和专业要素,分出不同适宜程度的级别。
以中国天气网今年6月开始发布的过敏气象指数为例,该指数在设计时考虑了花粉过敏和粉尘过敏,根据各大城市花粉浓度确定花粉过敏的程度,然后引入关联性较大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天气要素对级别进行修正,得到过敏指数的初始级别,再根据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预报进行修正,最终得出过敏指数。
生活气象指数的价值依赖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江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保证这些指数的准确性,我们的天气预报首先就要准确”。
当南方某地和北方某地的气温同为0℃时,两地的舒适指数并不会呈现同一个级别。在南方也许是很不舒适,在北方却可能是较舒适。生活气象指数在设计之初,就将不同地域的气候等特点考虑在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气象指数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
生活气象指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天气预报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加通俗易懂并具有针对性。在中国天气网7月16-17日开展的两个调查中,超过百分之60%的天气网用户表示每天都会关注生活气象指数。在所有指数中,洗车、紫外线、空气质量等指数是被查看的最多的。
“这几个指数和生活关系很紧密,也比较好理解,确实很有帮助”,有网友这么评论。
但调查同时显示,25%左右的用户偶尔或从来不看生活气象指数,还有超过10%的用户不知道生活气象指数是什么。
在一些地方网站上,大冬天的还赫然挂着中暑指数。“对于发布的生活气象指数中的明显错误,却没有人提出,说明人们对气象指数没那么关心”,李小泉说。与天气预报结果经常遭到批评的境况不同,生活气象指数仿佛没有被聚光灯照射到的演员,显得有些落寞。
在调查中,有网友表示生活中并不太需要这些指数,“自己看了天气预报就可以总结”。这一如2007年甘肃省气象部门发布城市供暖指数后,当地部分供暖企业表达的态度:“如何供暖我们心里有谱,多年的经验比指数可靠”。
还有网友表示很多指数平时用不上,如钓鱼指数、划船指数、登山指数等,等到要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然也想不起来先看看指数。
“是时候对生活气象指数进行梳理了”,李小泉表示,在全国遍地生花的生活气象指数中,一些是人们确实需要的,一些并没有太多实际用处,必须分清这两者。他说生活气象指数必须要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们对于生活气象指数的疑虑还存在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许多地区都有风寒指数,除了气温之外,可能有的地方更强调风,有的地方更强调湿度。由于各家对于指数的定义、算法、分级方法和关注的重点都不一样,导致针对同一地区的指数有时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这样老百姓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看哪一个。”
这与天气预报的情况一样,针对某一个地区,可能有的预报20℃,有的报23℃。然而,天气预报有着上下各级互补修正的体系流程,因此能在总体上保持基本一致。但对于生活气象指数的制作和发布而言,目前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规范,因而导致各地的指数可能出现巨大差别。
因此,李小泉认为,目前需要一个标准或规范,来对各地、各式各样的生活气象指数进行整合和提炼。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由于各地的情况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气候特点也不一样,很难通过简单的规范来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为了使生活气象指数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不得不做的工作。他建议,“也许可以从一两个大家最关心的指数入手。”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部门已经开始了尝试。
去年12月底,上海市气象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生活气象指数民意调查,回收了3000多份问卷,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公众的需求。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搜集这类需求,希望做出“以需求为引领”的服务。
在不断优化、改进现有指数准确性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也开始着手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层面的气象指数需求,比如年轻父母关心手足口病,老年人关心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以期根据公众需求,在中国天气网逐步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数。
而更值得期待的一个努力方向,是进一步细分接受人群,根据不同人群对气象要素敏感度的不同来来使气象指数更加精细化、甚至是定制化。比如穿衣指数,不同年龄的人可能对温度的敏感度就不同,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怕冷,而某些体质较好的人能在零度左右依然单衣上街。如果能针对不同群体,甚至是每个个人推出定制化的穿衣指数,显然更具有实际意义。
像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气象指数也经历了从摸索、大张旗鼓到迷茫、反思的阶段。当人们沉静下来重新思考制作它的意义时,才是它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