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article【雨季】(rainy season)
某一地区,每年都会重复出现的降雨量集中时段。
在我国,雨季的划分尚无一致看法,一般认为;华南雨季平均为4月底至10月中旬(包括前后两个阶段),江淮流域为6月上旬到9月初,华北、东北力7月上旬到8月底。
我国东部雨季最早于22候(4月16—20日)在华南中部爆发。这个阶段一般被称为“江南春雨期”,主要由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南岭一带形成的锋面降水造成,一般认为这不属于东亚季风雨季的范畴,但它是我国著名的雨季。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陆续进入雨季,并于32—34候(6月5—19日)出现降水的峰值。这个时期被称为“华南前汛期盛期”,被看做是东亚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的第一阶段。从气候的观点看,在江南春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盛期之间是没有显著分界点的,伴随雨量的逐步增大,江南春雨期自然过渡至华南前汛期盛期,然而两个阶段的降水性质却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副热带降水变为了季风降水。华南前汛期降水从6月底开始陆续减弱,华南的主雨季也相应结束。整个主雨季持续12候左右,华南中东部地区雨季持续时间较短,仅4候;中南部地区主雨季较长,有10—14候。主雨季降水占年总雨量的20%~40%。实际上,主雨季结束之后,华南降水迅速减小,全区平均于38候(7月5—9日)达到降水的最小值。之后,降水出现再次活跃,于45候(8月16—20日)达到次降水峰值并迅速减少。这个降水再次活跃的过程被称为“华南后汛期”,主要由热带气旋降水造成。就华南地区的平均而言,后汛期降水量较主雨季雨量偏小;然而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个时期的降水量是非常可观的,并常常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从33候到36候(6月10—29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雨季开始,这就是著名的梅雨雨季。并且,这也是东亚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的第二阶段。其在华南地区持续一段时间后,北跳于此并维持。该雨季于36—38候(6月20日—7月9日)达到盛期,降水量达全年最大。长江梅雨雨季于36—40候(6月25日—7月19日)结束。该雨季持续时间短,仅约6候,但降水集中,雨季雨量占年总雨量的20%~3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是非常有特点的,除主雨季显著外,春雨和秋雨也非常清楚。在该地区气候平均的逐日降水序列上可以发现春雨、主雨季和秋雨之间存在明显的中断,因而形成了3峰型的降水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于25候(5月1—5日)达到峰值,之后降水大幅减少,于30候(5月31日—6月4日)达到谷值。随后,降水逐渐增多,直到主雨季开始。主雨季结束后,降水出现明显中断并再次活跃,于47候(8月26—31日)达到峰值。该峰值的降水实际也是由热带气旋活动造成的,但雨量较华南地区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峰值的雨量略大于第三峰值雨量。
淮河主雨季在36—38候(6月25日—7月9日)之间开始,于38—40候(7月5—19日)进入主雨季盛期,并于42—44候(7月25日—8月8日)结束。主雨季持续6候左右,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30%~40%。淮河主雨季与长江中下游主雨季受相同大气系统影响,通常被合称为“江淮梅雨季”。
华北和东北地区在38—40候(7月5—19日)进入主雨季,于42候(7月25—29日)左右出现降水峰值,44—46候(8月4—18日)主雨季结束。主雨季持续6—8候,雨量占年总雨量的30%~40%。该雨季降水的特点是:以雷雨和阵性降水为主。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降水成单峰型分布,主雨季就表现出了降水的最主要特点。
我国东部的主雨季具有明显的区域一致性,呈带状自南向北相继开始,达到盛期,最后结束;而西部的主雨季则表现出了很强的局地性。大体上看,我国西部的西北和东南地区雨季开始早,而东北和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晚。主雨季达到盛期的时间分布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特点。而就主雨季的结束时间看,北部早而南部晚。包括西藏中东部,四川中北部,甘肃南部,陕西等地在内地区的主雨季最晚结束。我国西部主雨季的持续时间较长,大都在10候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4候。主雨季的雨量占到全年雨量的40%以上,一些地区甚至达到6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西部降水比较集中,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我国华西地区(包括四川、甘肃南部和陕西等地)的降水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秋雨现象显著。从区域平均的气候逐日降水序列了解到,该地区的降水也成明显的双峰形态分布,第一峰值出现在37候(6月30日—7月4日)左右,第二峰值出现在约49候(8月29日—9月2日)。该地区的双峰雨型还表现出了两个峰值之间降水中断较不明显且雨量差别小的特点。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