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
原理
“雷雪”现象美国的密斯林大学哥伦比亚学院的气象学家帕特利库・马凯特阐述了“雪雷”现象的发生原理:雷雪和夏天的雷雨发生的原理是一样的。太阳照射地面,温暖、湿润的空气上升的话,大气环境就会变的不安定。随着空气的上升,水蒸气的凝结就会产生云气。云气由于内部气流的混乱而发生剧烈的碰撞。在冬天产生这种不安定的大气环境是“雷雪”发生的重要前提。
例如,美国南部于2009年8月发生的“雷雪”天气,首先是因为大气变得不稳定,才会发生“雷云”现象。随着它渐向北移,大气的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即形成雷与雪共存的现象。
形成条件
科学家表示,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它产生于对流性积雨云中,云中有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由于云内空气的流动,小冰晶和水滴与气流摩擦等多种原因,使云中产生电荷,一般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电位差。当电位差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产生火花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闪电。同时还伴有强大的响声,即雷鸣。
因为“雷雪”的发生,地表附近的大气层比上空大气层温度要高,并且,只有温度足够低才能降雪。这是非常细微的条件。当出现雷雪天气现象时降雪强度(每小时的降雪量)应达到每小时五厘米以上。并且经常形成强降雪。根据气象员的调查得知一次“雷雪”现象会在半径为113千米范围内平均堆积15厘米的积雪。
观察点
这种奇异的天气现象出现在美国的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上空。虽然与日本的季节多少也有些不同,但这样奇异的天气在日本也被发现过。
而观察雷雪的最好地点是科罗拉多州的沃尔夫路径和安大略湖的东海岸。两个地方都成为了调查雷雪现象的观测点。另外,有时即使是沿着海岸线也会发生雷雪。大多数情况下水蒸气从热的海面缓缓上升,并和上空的干冷的大气相撞。如果“雷雪”天气的研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今后的天气预报将会更加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