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article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象百科

季风

更新时间:2024-06-15点击次数:

季风

时间: 2014-12-06 16:08:45 来源:陕西威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季风即盛行风向一年内呈季节性近乎反向逆转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亚洲(东亚地区)、西非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
目录
  • • 简介
  • • 分类与形成
  • • 发展史
  • • 别名

简介

印度,季风带来的暴雨
季风】(monsoon)盛行风向一年内呈季节性近乎反向逆转的现象。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主要发生在亚洲(东亚地区)、西非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







分类与形成

海陆季风的形成

季风可分为:(l)海陆季风(或称低空季风),(2)高空季风(或称大型季风),(3)高原季风,(4)行星季风四种类型。任一地区的季风现象应是这几种类型的综合结果,并且有其主次,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类型。如果根据季风的纬度分布,可分出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等,这种分类就是着重行星环流的季节性交替。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和南亚印度缅甸一带是著名季风区,但是其成因与特点并不完全相同。东亚以海陆分布的因素为主,其行星风带交替的现象很不明显;反之,印度季风则以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为主因,且与海陆分布的影响相一致,故夏季的南季风深厚稳定。

海陆季风的形成:海水的比热容量远比陆地高,所以陆地在冬季时的降温以及夏季时的升温比海洋快和明显,造成温度上的差异。当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便会降低,因而上升;反之亦然,所以在夏季时陆地的气压会比海洋低,冬季时相反。所以季风在夏季和冬季的风向会相反,可以按此分为冬季夏侯风和夏季夏侯风。

发展史

哈雷
“monsoon(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为季节。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当时人们对盛行此地的季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17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商人在这一地区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季风的观察更为细致,从而加深了对季风的认识。17世纪后期哈莱(E•Halley)首先提出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风成因理论。随着季风风向的转变,云雨等天气现象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季风与农业生产密切有关,从而引起广泛关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高空资料的积累,对季风的形成有更探刻的认识,提出季风是海陆分布,行星环流及地形三者的综合影响。

别名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