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百科
article【霜降】(First Frost)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上为秋季第六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210°至225°的一段时间,约15天,每年从10月23日(或24日)开始,至11月7日(或8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11°32′S移至 16°19′S。古代分霜降为三候;豺乃祭鲁,草木黄落,蛰虫威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初霜。北京地区初见薄冰,冬小麦分蘖,枣树、白蜡等树叶全落尽。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农谚有“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母羊一般是秋冬发情,接受公羊交配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0小时左右,和南方白露配种一样,羊羔落生时天气暖和,青草鲜嫩,母羊营养好,乳水足,能乳好羊羔。
气象专家提醒,到了10月下旬,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随着大风天气的不断光临,温度迅速下降,公众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霜冻是指在生长季节里,夜晚土壤表面温度或植物冠层附近的气温短时间内下降到0℃以下,植物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植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受破坏,细胞被冰块挤压而造成危害。发生霜冻时,植物是因为低温受到危害,不是单单因为霜对植物造成危害。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低,就不一定能见到“白霜”,霜冻同样会发生,通常人们也把见不到“白霜”的霜冻称为“黑霜”。
可见,“霜降”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降仅仅是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黄河中下游一般会出现初霜;而霜冻是与植物受害联系在一起,没有植物的地方,就没有霜冻发生。
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可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两种。
早霜冻发生在由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的过渡时期,在北方,常常发生在秋季,所以也叫秋霜冻,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危害愈大。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
晚霜冻发生在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的时期,在北方常发生在春季,所以又叫做春霜冻,危害春播作物的幼苗、越冬后返青的小麦和处于发芽期和花期的果树。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终霜冻发生得越晚,植物的抗寒性就越弱,霜冻危害也就越大。
对于霜冻的防御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根本性措施如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防御霜冻危害。2、根据作物种类选择地点和播期,避开霜冻。3、灵活应用催熟技术,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促早熟,避开霜冻。4、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防霜。